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湖北特产  山东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肇庆端砚——天下第一砚端砚的神秘传说

   日期:2019-12-22     来源:美滋滋特产网    浏览:480    评论:0    
核心提示:肇庆端砚天下第一砚端砚的神秘传说端砚,广东省肇庆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

肇庆端砚——天下第一砚端砚的神秘传说
 
端砚,广东省肇庆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端砚、歙砚和洮砚,素来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制造端砚,一般要经过采石。选料、雕刻、配盒四道工序。
 
2004年10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端砚”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著。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有与端砚齐名的歙砚。 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理睬的家乡) 
 
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端砚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一、包公掷砚化渚洲
 
从广州坐船西行,来到距离肇庆市约二十公里的地方,就会看到一个形似墨砚的小岛屹立在西江中,这就是砚洲。相传,它是由包公抛在江中的端砚变成的。
 
如今,鼎湖山的观砚亭,就是为纪念此事而建的。 
 
宋朝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包公从扬州府天长县调任岭南(广东)端州知郡事。经过一个多月的骑马乘舟,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目的地。 
 
端州(今肇庆市)是个好地方。四周山峦环绕,城北是有名的游览胜地七星岩。浩浩荡荡的西江从城南流过。包公出发时,天长县还是冰天雪地,寒气迫人;这里却满目葱郁,草木繁茂,花开不败。包公想:这个山青水秀的地方,百姓一定安居乐业,生活比较富裕了。 
 
包公到任的第二天,就换上便服,穿大街、过小巷去了解民情。他发现,端州的大多数居民都脸黄肌瘦,都似有病,生活过得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好。他来到西江边的一条小巷,只见百姓三三两两的到西江边汲水,洗衣。突然,巷里出现几个兵丁,挑水的人赶忙闪开,脸上露出惊恐的神色。兵丁对着一户人家吆喝:“是你的狗命要紧,还是给皇上进贡要紧?斗胆抗税,要你的狗命!”兵丁们骂着,便冲进屋里翻箱倒柜,拿了几串铜钱,捉了两只母鸡扬长而去。一个两鬓染霜的老妇人踉踉跄跄追出门口,喊道:“这是给医生的号脉钱,你们不能拿去,你们不能拿去呀!”老妇人扶着门框哭泣。包拯正要上前问个明白,这时,走来一个身材消瘦,银须飘拂的老人,他望着兵丁的背影忿忿道:“苛政猛于虎也,恶吏凶如狼也!”他安慰妇人,“号脉钱不要也就算了,你儿的病好些了吗?”老妇人把他引进屋里。包公这才发现,床上躺着个中年人,他身子探出床沿,又呕又吐。老人连忙给他切脉,询问病情,把带来的药粉给病人吃了,才止了吐。包公走上前去问那中年人得了什么病,老人打量了一眼包公,说:“听口音,你大概是外地来的生意人吧?,唉,贵客你有所不知。”老人指了指从门前流过的西江水又说,“唉,南海风涛壮,西江瘴疬多。长期饮用这样的水,哪有不生病的?” 
 
包公细看西江水,见一团团的孑孓在水里游来游去,枯枝败叶在江上飘浮,发出一阵阵的臭味。包公想:城中百姓多有病容,大概就是饮用这不干净的河水引起的。他正要问老人请教,怎样才能让端州百姓喝上干净水时,家人包兴急匆匆地走来说:“大人请回府上,本地父老在衙门求见。”
 
包公听说是本地父老来访,不敢怠慢,便对老人施礼道:“老先生请随晚辈到府里叙谈,晚辈有事向您请教。” 
 
老人见眼前衣着朴素的人就是昨天到任的知郡事,吃惊不小。他久闻包公为官司清廉,如今见他微服出访,了解民情,也就欣然同往了。
 
包拯回到府上,向来访者抱拳作揖道:“有劳各位久等了。”
 
一个绅士说:“大人昨日刚到,还未洗尘,今天一早就去体察民情,真是民之父母也,可钦,可敬。”
 
包公说:“朝廷派我到此任职,晚辈唯恐有负大家厚望。要将端州的事情办好,还仗各位父老鼎力扶持。”
 
大家依次坐下,又寒喧了一番。包兴想把大家的话记下来,他拿出从天长县带来的墨砚磨墨,磨了很长时间,墨还没磨好。
 
坐在包公旁边的一个绅士见了,忙站起来说:“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大人到了端砚的故乡,哪有还用这又大又笨又不发墨之砚的道理?小人带来一块端砚,请大人收下。”
 
其他人也纷纷献上端砚:“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请大人笑纳。”
 
包公连忙摆手说:“大家的好意我心领了。端砚是万万收不得的,请各位拿回去吧。” 
 
他们以为包公假意推辞,硬要包公收下。大家你推我送,相持不下。包公沉吟片刻,叫包兴先把端砚放在一边,送砚的人这才喜笑颜开,谈笑风生。 
 
随包公一起来的那位老人见此情景,气得胡子一翘一翘,他小声骂道:“衙门之污浊,比起西江之水,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哼,什么清官!”他站起来气冲冲地走了。老人的一举一动,包公全都看在眼里,既不言语,也不留他。 
 
经过打听,包公知道那个拂袖而去的老人叫徐乐天,是个开私塾的老秀才。他通晓医术,教学之余,常给人看病。遇到贫苦的病人,不但不要号脉钱,还掏钱给病人买药。他很得大家的敬重。 
 
一天晚饭后,包公带着包兴到徐乐天家里。徐乐天心里暗暗吃惊,只是淡淡应酬几名。包公说:“早就想来拜访老先生了。因近几天公事缠身,故拖到今天晚上才来。”
 
徐乐天勉强答道:“大人光临,有失远迎。”
 
包公说:“那天正要老先生赐教,为何不辞而别呢?”
 
徐乐天讥讽道:“老夫没有端砚孝敬,哪敢久留?”
 
包公哈哈大笑,心中暗暗赞道:“好个耿直老汉。” 
 
包兴明白了徐乐天话中的含意,解释说:“老先生,您误会了。那天,包大人怕大家一个劲儿你推我让,误了谈正经事,所以才叫小的把端砚暂时收下。过后,小的已将端砚一一送回了。
 
包兴见徐乐天眼中仍有疑惑神色,立即解开随身带着的包袱说:“包大人如今用的还是这块从天长县带来的砚台。” 
 
徐乐天想起包公微服出访的情景,又见他这么晚了还来家里拜访,相信了包兴的话,向包公下拜说:“老朽见那班鱼肉百姓的乡绅送上端砚,以为大人也象以往的贪官一样见财眼开,所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老朽有眼无珠,唐突大人,真是该死!”
 
包公连忙将他扶起说:“老先生疾恶如仇,可敬可敬。晚生到此,想向老先生请教治理端州的办法。”
 
徐乐天长叹一声:“哎,端州百姓都让端砚害苦了。” 
 
包公好生奇怪,端砚和宣纸、湖笔、徽墨,并称文房四宝。端砚极能发墨,磨出的墨汗不损笔毫,如油如漆,明亮照人。挥洒起来笔气墨韵跃然纸上,字迹历千年光泽如新,还有虫蚁不敢蛀蚀的妙处。上好的端砚不用放水,只要用嘴往砚里呵上几口气就能磨出墨汁。唐朝初期,有一次在京城考试,因为天气奇冷,所有举子刚磨好的墨都结成冰,不能答卷。独有端州举子用端砚磨的墨却不结冰。端砚有此奇效,令人吃惊,从此被列为贡品。唐朝诗人刘禹锡就写过:“端州石砚人间重”的诗句。一块好端砚价值千金,文人墨客都以有一块端砚而自豪。这样的好东西,怎么倒成了使端州百姓受苦的原因呢? 
 
第二天,包公和徐乐天一起到端砚的产地羚羊峡去了解情况。他们乘着一叶小舟沿西江顺流而下,来到两岸山峦对峙、流水湍急的羚羊峡时,便停舟河边,登上南岸山坡。
 
徐乐天说:“这就是开采端砚石料的洞坑。” 
 
包公顺着徐乐天所指方向望去,见几十个打着赤脚、光着身子的石工钻进一个阴森森石洞里,用瓦罐汲水,躬着背把洞里的水传出洞外倒掉。洞里的水掏干了,石工们把油灯放在胸脯上,平躺在洞底,仰起头来开凿石料,完全看不到唐代诗人李贺诗中“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那种豪情的一点影子! 
 
洞口不远处,有间茅棚。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孩子在茅棚前生火煮番薯。石工们已经吃不起大米饭,要用杂粮充饥了。茅棚里,几个年老的石匠苦着脸,根据石料的形状,把砚刻成琴、钟、仙桃、荷叶的样子,再在砚上雕上松、鹤、凤凰、蛟龙。由于长期和凿子、刻刀打交道,他们的手指变了形,手掌粗糙得像块松树皮。包公走进茅棚里和石工们搭讪:“各位师傅辛苦了,从早忙到晚,歇一会儿吧。” 
 
一个石工抬头望了他一眼,说:“还歇呢,昨天那个催命鬼杨书吏来过,说今年做贡品的端砚要增加二十块。”
 
另一个石工说:“唉,贡品年年增加,工钱却年年减少,这日子叫我们怎么过呀!” 
 
回城的路上,徐乐天告诉包公,往常每调一个官员来端州任职,进贡的端砚数目就增加一些。徐乐天说:他年轻的时候,每年进贡十块,中年时增加到四十块,去年是八十块,今年已经是一百块了。州府的官员把付给石匠的工钱分派到各家各户。那户生病的人家就是因为交不起分派下去的砚钱,兵丁们才上门抢去号脉钱和母鸡的。分派下去的数目很大,可是给工匠的工钱却很少。有人从中大饱私襄,发了横财。那天在府上送砚的家伙,就刮了不少民脂民膏,百姓都给害苦了。
 
包公越听越生气:“怪不得民不聊生了!”
 
回到衙门,包公派人把经办进贡端砚的杨书吏找来,问:“给皇上的贡品准备得怎样了?” 
 
杨书吏得意洋洋地说:“启禀大人,贡品早已办妥啦。给大人送礼用的端砚,小人也准备好了。”说着,双手捧上一块端砚:“这是用今年新开洞坑的石料做成的,土人称宋坑砚,大人请看砚中的石品。”他指着砚中磨墨的地方介绍说,“墨堂中那个铜钱大的紫色红晕叫火捺,犹如漫天彩霞中刚出山的朝阳。好比大人如日方东,前程远大。”
 
包公一言不发,又眉紧锁。 
 
杨书吏以为包公嫌砚不够好,又捧上一块:“大人请看,这砚有三种名贵石品:这里像含露欲滴的芭蕉叶刚刚展开的地方,叫蕉叶白;这里像白色云彩的地方叫鱼脑冻;这里反射着金光银光的石纹叫金银线,好比大人富有万贯家财。”
 
包公用鼻子哼了一声。 
 
杨书吏又以包公嫌砚还不够好,又赶忙捧上一块:“这是从皇坑(本地人叫老坑)开采出来的石料雕刻而成的。砚里有石品中最珍贵的石眼——鸲鹆眼。大人请看,这石眼里一层层的碧晕围着圆圆的瞳仁,如珠剖蚌,如月当空。这石眼在下雨前表面晦暗,蒙着一层水汽;天气转睛,便会晶莹生辉,好比……”
 
包公一挥手打断他的话:“快把进贡的案卷拿来!” 
 
包公翻开案卷一看勃然大怒:“历年进贡的端砚都是十二块,为何向下边征收的端砚年年增加,今年已达一百块?”
 
杨书吏现在才明白,这回是拍马屁拍在驴腿上,吓得脸如土色,趴在地上叩头如捣蒜:“前任知郡事离任时带走了三十块。送了二十块给番禺(广州)的官员,给大人准备了十块作应酬送礼之用。剩下的小人和州里的……” 
 
包公气得双眼喷火,拿起一块端砚往案上一拍:“借进贡之名,巧取豪夺,营私舞弊,压榨百姓,该当何罪?”
 
杨书吏额头叩出了血:“小人该死,小人该死!”他供了和他合伙的官吏和历年贪污的数目。 
 
包公处治了端州的贪官污吏,把他们勒索来的钱财发还给百姓;又写了奏本送到京城,告发那些曾在端州作恶,如今已调到别处任职的贪官。端州百姓,个个喜笑颜开,人人拍手称快。 
 
包公和徐乐天成了交情很深的朋友,常常在一块商量事情。他们跑城里,跑城外,测地形,选位置,派人加固了西江堤围,防止洪水灾害。又派人在城里挖了七口水井,从此,端州的居民喝上了干净甘甜的井水,不再因喝脏水生病了。如今,端州城里还保存着这些水井。
 
转眼过了三年,正当包公计划开两条大小渠,把七星岩一带的沥湖水排干,将沼泽地改成良田的时候,宋仁宗降下圣旨,要调升他当殿中丞,不能实现开渠的计划,他感到可惜。临离任的时候,他和京城到此视察的官员又到七星岩附近走了一趟,在石室岩洞里写上:
 
提点刑狱周湛同 提点刑狱钱聿知郡事包拯同至
 
庆历二年三月初九日题
 
直到如今,这些字迹还清晰可见。
 
包公要离开端州到京城赴任了,端州百姓都来码头送行。徐乐天更是依依不舍,开船后,他还沿着河岸,送了一程又一程。
 
船到羚羊峡,成群石工站在山坡上向包公挥手告别。包公望着这些勤劳的石工,向苍天祷告说:“愿端砚能真正造福于民,今后不要再出现利用端砚营私舞弊的事了。”话刚落音,蔚蓝的天空突然出现一团乌云,过了羚羊峡不久,狂风大作,浪涛汹涌,船不能行。包公想:难道船中有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触犯了神明?他把随行的人叫来查问,大家都对天发誓说没有做坏事。包兴捧出一个黄绸布包说:“这是徐老先生送给大人的礼物,说过了羚羊峡才能打开看。”
 
包公解开布包,里边是一封信和一块质量上乘的端砚。徐乐天在信中说,这是他家祖传的端砚,送给包公做个纪念。怕他推辞,所以吩咐包兴,过了羚羊峡才能打开布包。 
 
包公向端州的方向拜谢说:“老先生的厚意我领受了。前几年惩办了贪污端砚的官吏,废除了陋规。如果我也带走端砚,今后来接任的官员又有借口大量搜刮端砚,祸害百姓了。”说毕,手一扬,把端砚抛进西江中,立时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了。不一会儿,端砚抛下去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渚洲,就是现在的砚洲。包端砚的黄绸布漂流到下游的南边河岸,变成了一片黄沙,就是如今的黄埔沙。 
 
后来,人们在端州的城楼门口刻上“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的对联,颂扬包公的清廉,如今,这副对联还清晰可见哩。
 
二、呵气成墨话 
 
话说唐代末年,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有位姓梁的举人,赴京参加会试。时至考试那天,京城下起了鹅毛大雪,许多应试者被这突如其来的坏天气搞得束手无策。因为古代还不用墨汁,而是用墨条研墨书写,天气寒冷,研磨出来的墨汁很快就结成了冰,无法再书写。只有这位从广东来的梁举人,用家传的砚台研磨的墨汁不结冰。正当梁举人得意洋洋的时候,突然发现水滴中的水已经结成了冰,梁举人大惊失色,对着砚台像念咒语一样地喃喃说道:“砚台啊!砚台啊!人家都说你是文房四宝之一,如今你宝在何处?”话音刚落,砚台中出现了一层薄薄的水雾。于是,他就不停地往砚台上“呵气”,再借着水雾研墨。最后,砚台帮助他做完了试卷,并轻而易举地考取了进士。这方神奇的砚台便是端砚。从此,端砚“呵气成墨”的佳话便传开了。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