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湖北特产  山东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海南岛盐

   日期:2020-04-19     来源:美滋滋特产网    作者:ttc2020    浏览:283    评论:0    
核心提示:海南岛盐,海南省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海南岛盐
海南岛盐,海南省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早在唐代乾元元年(758年),海南岛就有近海老百姓煮海水为盐的记载。海南儋州保存着的1200多年前老百姓凿石为槽盛海水晒盐的千年古盐田遗址,印记着海南岛人民最早利用太阳光和海水晒盐的聪明才智。
2004年11月,经中国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专家组的严格评审,“海南岛盐”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证,成为中国盐产品唯一获得原产地标记保护的名牌产品。日晒盐的加工与服务也在全中国盐行业率先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和HACCP(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认可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双认证证书。
2004年10月2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海南岛盐”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海南岛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海南岛盐。海南岛盐不但色白、品质优、口感好,而且富含68种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的微量元素,是绝佳的调味品,它味道清纯鲜咸,食后还会感觉到淡淡的甜味。
经国家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专项测试结果表明,海南岛日晒盐中富含人体需要的钠、钙、锶、镁、钾、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尤其是锶的含量高达73毫克/千克,比中国其他省份海盐锶含量高出13倍,比日本同行业的高出25倍。锶元素是人体骨骼生长的重要元素,对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疗效甚好,锶还能减少人体对钠的吸收,所以对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的好处。有害重金属含量均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允许值范围。
产地环境
海南岛地属亚热带,日照时间长,风力大,年平均气温22至26℃,年蒸发量2200—2400毫米,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是世界咸海区之一,环岛海岸线长1528千米,滩涂广阔,港湾众多。
海南岛自然环境优越,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为数不多的没有污染的净土之一”,其总体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环保盐的主要产区。因其气候原因,有利于海水的蒸发,形成颗粒饱满的粗盐,虽然会伴有杂质,但是却富含着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以运送到盐厂加工成成品盐,也可以作为炒菜调料时的一种很好的配料。海南省莺歌海盐场和海南省东方盐场的日晒天然盐的海水采用地多为沙滩或花岗岩礁,方圆几十公里内无工业污染、无大城市用水污染、无大的河流污染,海水清晰纯净,pH值高达约8.36,钠镁比值高达8.3,水质清淅、纯净。这种独特的环境、海水与气候特点,是形成海南岛盐独特品质的客观条件,也是国内其他海盐产区无法相比的。
海南岛日晒天然盐的生产工艺仍保持着比较原始的操作方法,从海水引进盐田到日晒制成盐,完全依靠阳光和风力对海水的自然蒸发浓缩而成,采收盐与贮运盐的工具也是木、竹制品,其洗涤、离心脱水、人工分筛、选盐到包装也没有带来其他污染,始终保持着天然环保的状态,也正因为这种独特的工艺,使海水中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得以保留。
历史渊源
古人早就对“无盐则肿”有所体会,人如果长期不食盐就会全身浮肿,四肢乏力。海南岛上的原始居民,他们尝试用在礁石坑凹处捡到晒成薄片状的白色结晶体烹调食物,未曾想,经过它调味的饭菜味道咸美、口感倍增。后来,他们总结得出一些取盐的方法,就是只需将自然蒸发到一定浓度的卤水浇到石坑处,经过暴晒,或用釜器烧煎,就可以收获盐巴,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所言:“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
唐代,岭南道盐产地为广州新会、潮州海阳、儋州义伦、琼州琼山、振州宁远等5州5县,海南岛占其三。《新唐书·地理志》明确记载“乾元元年(758年),琼山、宁远、振州等县有盐,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给。”
琼山府城(今海南省海口市)人唐胄在《正德琼台志》中指出:“盐筴专于管,氏(世)代沿至今,读唐地理志,知琼列盐”。所谓“盐筴”,通俗解释是指食盐人口的册籍。邱濬说:“自管仲兴盐筴,以夺民利,始开盐禁。”由此推测,自唐代起,琼崖官府也可能编制食盐人口的册籍,以榷盐利。但如唐胄所言:“琼宁远、义伦等县,各注有盐,而无则例。”
宋代的广南置东西两路,广东路分产盐区4州和非产盐区10州,广西路分产盐区9州(包括海南的琼、崖、儋、万安4州)和非产盐区16州。从开宝四年(971年)宋军平岭南起,广南开始榷盐。一方面统购民盐,不给盐本,而“与免役或折税”,另一方面,实行官运官卖的政策,但从史料可见海南时常有官商客贩之间变通的作为。
明代,海南盐业经济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明朝廷依据各盐产区之地位,设有都转运盐使司和盐课提举司,其下设分司及盐课司,通过这三级机构,实施对盐业生产、运销的管制。海南明初改划归广东行政,但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经营体制,故海南盐业仍隶属海北盐课提举司,治所在廉州府城内。海北盐课提举司共管辖15盐场,盐场设有盐课司,海南置有6场6司,即:大小英感恩场(琼山)、三村马袅场(临高)、博顿兰馨场(儋州)、临川场(崖州)、新安场(万州)、陈村乐会场(文昌)。盐课司有正、副大使一员,攒典一员,管理灶户产盐和征收盐课。明代,海南盐业在生产规模、内销外运、经营管理以及盐政实施等方面,比之前代都有诸多改进和发展。
清代,中国盐业大致沿袭明朝“官督商销”的专营管理体制。所谓“官督商销”,就是政府控制食盐专卖权,并设立相关的盐政衙门,对商人的纳课、领引、配盐、运销进行管理稽查。清代海南盐业在盐场建设、办盐纳课、招商引资和技术进步等等,都有新举措。如盐场建设方面,整合与新增并重:琼山县合并大英、小英、感恩三厂称为西厂,将南渡江东岸新建的塔市厂称为东厂;各地在维持老盐场正常运作的基础上还新建许多盐厂,如:永和厂(临高县)、马岭、小南厂(儋县)、岭脚厂(万宁县)、调懒厂(会同县)、昌化厂等等。至乾隆后期,沿海建成沙田4324丘,池漏增至4325个。19世纪下半叶,海南盐业突破官营一统体制,出现股份制的投资经营方式。如咸丰四年(1854年),有股东投资兴建“承德漏”,但详情无考。同治八年(1869年),电白县红花尾人李隆春与崖县陈氏族人合股投资,在三亚港兴建“润和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福建华侨胡子春筹建股份公司,在三亚港湾建筑大盐田,直接引导海潮晒盐。由于三亚建设盐田条件优越,晒盐技术比较成熟,产量提高很快,尤其品质优良,食用俱佳,遐迩闻名。
民国二年(1913年),两广盐运使以本岛盐务缺乏专员管理,有碍盐政,设三亚场于崖县三亚港,置盐场知事一员,场佐一员,于各县分置验缉员九员,统理运销、缉私、税收、秤放各事宜,后来因故迁驻海口。民国十一年(1922年)11月,孙中山派宋子文担任两广盐务经理,开始收回广东盐税征收权。
20世纪初期,本岛以晒水盐田产量最多,占总产量90%以上,主要分布在崖县、陵水、昌化、感恩等县。琼山、文昌、儋县、临高、万宁、琼东等县为漏灶区,仍沿用传统方法制盐。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岛计有石田(结晶池)1936亩,水田(蒸发池)11200亩,盐田(沙漏)2160亩,盐漏810亩,漏户(用晒沙淋卤晒生盐户)972家,灶户(晒水煎煮熟盐或漏水煎煮熟盐户)46家,共3390人。年产生盐598465担(近3万吨),熟盐25631担(约1280吨)。
至20世纪30年代,海南岛盐场遍布沿海各县,盐田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陈枢铭《海南岛志》记载,“全岛合计盐公司有一百二十二家,石田面积约四千一百五十六亩,漏户九百七十二家,盐漏面积八百一十亩,灶户四十六家。”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德国人史图博对三亚盐田有这样的记述:“在三亚港的内湾有很大的盐田,为一股份公司所掌握,获利甚丰,投资五万元,在五年之后就收回了资本。总的来看,由于政府放宽盐政,海南各地盐品生产日趋扩大,吸引各路商贩前来运销,流通畅顺又促进航运交通发达,盐业经济愈益发展成为近代海南经济的增长点。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寇南侵,海南岛沦陷。据《海南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辑要》记载:“在盐业方面,有三井物产会社在北黎与南丰寺之间,设有制盐场六十处,年产盐三万吨”。日本人早就觊觎莺歌海的盐业资源,民国三十年(1941年),三井董事长滕枝得一率日海军特务部台湾专卖局技师山田贡实地考察,并编制了年产34—41万吨的盐场开发计划。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初,由海军特务部北黎支部地政系伙同“东亚盐业株式会社”,在该地区进行勘测和施工,后因战败而告终。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琼崖盐场公署从定安迁回海口,下设榆亚、昌感两分署及塔市、文昌、琼东、陵水、万宁、保平、海头、感恩、临高、儋县等10个场务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盐业公司”成立莺歌海盐场筹建机构。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宋子文回海南时,曾策划向海外集资建场,但因时局动荡而停止。
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出版的陈植编著《海南岛新志》统计:“本岛盐田生产量,约为5万吨(约80万担),除2万吨(约32万担)供本岛消费外,余悉经广东及香港向大陆输出。……据琼崖盐场公署三十六年(1947年)底报告,海南产盐现行场价,每担国币8万元,食盐税率,每市担为363275元。渔盐为107275元。”国民党政权垮台之际,通货膨胀,物价飙升,盐价(出厂价)每市斤800元,渔民买盐(批发价)每市斤达1072元,币值如此之低贬,可谓空前绝后。
新中国成立后,海南岛盐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1960年代建成的莺歌海盐场,是当时中国南方规模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年产30万吨。
生产情况
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南岛有盐场23个,盐田面积4313公顷,平均年产量达到25万吨。
2000年,海南省原盐销售13.13万吨,其中省内销售3.8万吨,省外销售9.3万吨,出口5450吨。
2001年,原盐销量13.21万吨,省内销售3.79万吨,省外销量9.18万吨,出口7365吨。
2005年,海南的原盐出口达到1.28万吨,并建立起了出口盐生产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树起了“海南岛盐”品牌。
2014年,海南东方盐场产量1万多吨,莺歌海盐场3万多吨。
产品荣誉
2004年10月2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海南岛盐”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海南省莺歌海盐场和海南省东方盐场。
质量技术要求
在大海满潮时,利用水位差将海水引入储水库的海水经过初、中、高级蒸发池十多天的流动蒸发浓缩,制成25波美度的盐份饱和的卤水,然后将盐份饱和的卤水灌入用优质陶片铺成的结晶池,经日晒结晶成盐,再采收、堆放、风干、筛选、包装。
说明:
1、水溶性物质系指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镁等水溶性物质。
2、国家规定的卫生指标(mg/kg):铅(Pb)≤1.0,砷(As)≤0.5,氟(F)≤5.0,钡(Ba)≤15。
3、海南日晒盐的生产原料(海水)PH值为8.36。
历史文化
传说在1200多年前,几个谭氏的兄弟为了寻找海市蜃楼中的那一片天然盐田,从福建莆田南下,历经艰苦也没找到他们想见的那片“宝地”,兄长谭正德又带领弟弟们渡海到了海南岛,沿着海岸线行走,经过长途跋涉才到了“北岸”,这时已是夕阳西下,他们却惊喜地发现海边有一大片闪闪发光石头,走近一看是盖在一块块石头上的白花花的天然细盐,谭姓兄弟们高兴得跳了起来,终于找到“宝地”了。
这些天然盐其实就是海水退潮后部分留在石头上的海水被太阳晒干而形成的盐块。为了获得更多的盐,谭氏兄弟们用了许多方法及工艺,石头被他们凿平从而为盛更多的海水晒出更多的盐。用经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浇海水过滤制成卤水,用卤水晒盐产量高、质量好。这1200多年前遗留至今的盐文化历史遗产,印记着海南岛盐悠久的历史,记载着海南岛人民利用大自然的聪明才智,恐怕也是人类最早利用海水和太阳光制卤晒盐法的发明了。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