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湖北特产  山东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长沙县特产-湖南棕编

   日期:2023-09-27     来源:美滋滋特产网    浏览:139    评论:0    
核心提示:长沙县特产-湖南棕编长沙棕编是以棕叶编制而成的小工艺品,被誉为江南一绝。 长沙棕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愿其发扬光大,以历史
QQ浏览器截图20230927093349
长沙县特产-湖南棕编
长沙棕编是以棕叶编制而成的小工艺品,被誉为“江南一绝”。 长沙棕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愿其发扬光大,以历史和现代的题材,编制出丰富多彩的工艺品,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工艺介绍
棕编分为两大类,一为生活用品棕编,一为工艺美术棕编。
生活用品棕编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的《诗·小雅·无羊》对身着棕编蓑衣的牧羊人,就有“何蓑何笠”的描写,棕蓑衣的使用流传至今,在此基础上发展编制其他生活用品。现四川新繁棕编的拖鞋、凉帽、手扇,贵州塘头棕编的提蓝,浙江武义棕编的床绷,以上均属于生活用品棕编。
工艺美术棕编,唯湖南长沙一处,棕编之巧与湘绣之美、菊花石刻之奇,并称为“长沙三绝”。长沙农村生长着许多棕树,为棕编工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相传工艺美术棕编起始于三国时代,已有1700余年历史。由于久远地传承,发展成“纯叶”、“全棕”两大派别.
纯叶派棕编
“纯叶派”,即单纯用棕叶编织,具有精致小巧的特点,精于编制虫鸟等小动物。二十世纪30年代,农民易正文把民间的棕编手艺带入长沙城,用一片棕叶编一只蚱蜢在街头叫卖。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提高技艺、增加品种,因此,他常伏在草丛中观察昆虫的形态,随后编出蝗虫、螳螂、蜻蜓、青蛙、虾子、蜈蚣、花蛇等小动物,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通过易正文不辞辛苦地行街走巷,边编边卖,成为长沙第一个以棕编维持家庭生活的人。他的棕编技巧闻名于长沙城中,被誉称为“棕编易”。可是易氏棕编是用生棕叶编制,虽原色光亮,但只能鲜艳一时,不到一天时间就会干缩变形,因此当时的棕编产品只能算小玩意儿,不能算工艺品。
1972年,20岁的少女王文定被招进了长沙市湘绣厂,分配在新开办的棕编车间,棕编工艺品头一次进入工厂生产。工厂采用干棕叶编制,保持产品长期不会变形,从而受到外国人的青睐,而成为出口的工艺品,为满足出口需求,厂方曾派王文定去望城县茶亭乡带徒授艺,相继又在长沙工艺美术公司、岳麓山公园传授棕编手艺。上世纪90年代王文定退休在家,仍潜心钻研棕编工艺,用针线缝合法改“单肚皮”为“双肚皮”,即用编制蚱蜢、螳螂的工件,两件“肚皮”对“肚皮”地缝合起来,形成有胸有背的工件。编出企鹅、孔雀、凤凰、白鹤、老鹰等禽类动物,进而编制出猴子、梅花鹿、恐龙等哺乳动物。1994年,王文定带了这些作品去北京,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民间工艺美术展。
1999年,卢莹、华年总结了上述“纯叶派”棕编工艺的发展经历和编制经验,合著成《长沙棕编》一书,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对于“纯叶派”棕编取得了很好的推介作用。
2006年,原长沙湘绣厂棕编车间退休职工古丰与张重女士一道,开办了“凤舞九天棕编工作室”,并开通网站,大力推销其棕编工艺品,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长沙历史文化丛书—长沙风物大观》对“纯叶派”作了概括的结论,认定“棕编是指以棕榈叶编成的小昆虫动物”。
全棕派棕编
“全棕派”,选用棕树的蔸、干、叶、枝籽及干衣、花苞等全棕树的各部位作材料,用手工编制成工艺美术品,作品以豪放大方,利于表现重大题材为特征。由于棕蔸、棕干笨重,一个大棕蔸,挖出时重达100余公斤。因此,全棕派虽文化底蕴深厚,但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期,只限于就地编制,自娱自乐,为外界知之甚少。
在离长沙市百余里的高桥、金井、脱甲桥一带,属丘陵区,一些农户的房前屋后,自然生长着许多棕树。以此作材料的棕编工艺千载传承,至清光绪年间已经盛行,一般农民均能随手编出作品,如蚱蜢、蜻蜓、螳螂、蜂窝、喇叭等单一物件,精明的人则将单个工艺品组合,如借助一棕枝组合,编成“螳螂捕蝉”等成语故事。民国初年,将棕编工艺品作为孩子们的生日礼物,成为一种时尚。这些相互赠送的礼物中,有鱼儿水坝组合的“贵子跳龙门”,有喜鹊梅枝组合的“喜上眉梢”,有一对喜鹊交尾的“喜上加喜”等。随后发展成用棕编小礼物,为已满花甲之年的老人祝寿,有白鹤松枝组合的“松鹤长龄”,有蝙蝠寿桃组合的“五福献寿”等。由于各家编制的用材、技巧不一,名目形态各异,各有所长的工艺品汇集一处,是一次不曾定名的观摩赛,是一次棕编技术的经验交流会,这种形式促进了全棕派棕编的不断发展。
在高桥白石园有一位私塾先生贺五阿公,他酷爱棕编文化,收集民间棕编百余种,经他研究开发,用缝合法、雕刻法,首创棕编人物,编出“唐僧取经”、“武松打虎”、“借东风”、“黛玉葬花”等故事,人物形态生动,故事情意感人。
2007年,长沙市文化局将长沙棕编列入非物质文化调查。对此,我同女儿罗忖一道,重操儿时玩艺,购买棕树材料,按照《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及《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画面,运用构图、布景、雕刻、湿润、锁折、编织、结辫、缠绕、造型、缝合、插入、粘贴、植绒、着色、“三防”等技法,编成两幅85×80×35厘米的工艺品,于6月9日世界博物馆日,参展于世界文化遗产日举办的“长沙市征集文物成果展”。全棕工艺美术品第一次展现在广大市民面前,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我们现在正利用近一米见方的大棕蔸,编成一座雄伟的“岳麓山”,将岳麓书院、麓山寺、云麓宫以及爱晚亭、禹王碑等主要景点编入其中,使之成为一尊微型景区,从而,把全棕编制的工艺美术推向新的水平。
长沙棕编,不论是纯叶派还是全棕派的工艺美术,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愿其发扬光大,以历史和现代的题材,编制出丰富多彩的工艺品,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国粹棕编
棕编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棕草制品,古来有之。 南方农民生产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叶丝和棕绳制作而成。 《诗·小雅·无羊》有"何蓑何笠"句。唐代张志和有歌咏江南渔家生活场景的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浙南括苍山区华南虎经常出没,据说,曾有人被虎紧追不放,危急时刻,穿上蓑衣,老虎大惊,以为怪兽,竟落荒而走。 又说,上古时,虞尧为种田人出生,他登位时无衣可穿,就剥来毛棕编成蓑衣,穿着接受百姓的祝贺。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山里人的崇拜和爱 戴,人们出入皆披之,一避风雨、二防凶兽。相传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时放牛割草,也曾穿过"蓑衣 ",可见人们利用棕制品的历史久已。
棕编选材较精,生产季节性强,以棕丝白嫩柔软,精美适用,色彩明快,能负重,不吸潮为上。人们多在春秋季生产提包等,夏季生产鞋、帽等。 品种主要有鞋、扇、包、帽、垫、盒、玩具等类。4月初,艺人们开始采集嫩棕叶,用排针将叶划割成细棕丝,搓成棕绳、级,经硫磺 熏蒸、晾晒、浸泡等工序,制成洁白、柔软的材料备用,或将部分棕丝染色备用。棕编的装饰方法因物而异。 提包多用胡椒眼技法,即将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交叉成为菱形,再用2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鞋、扇类产品采用密编法。 帽、席等多用人字纹。用木、纸、泥模型编制的包等产品,其上织饰花鸟兽等图案。用白净的素色棕丝编制的器物像绸绢般华美。 有的用彩色棕丝以挑花、提花、织花等技法织成彩色装饰图案。
中国的棕编工艺注意在长江流域,而长江流域的棕编主要产于四川、贵州、湖南和江南等地,以四川新繁棕编和湖南棕编玩具最负盛名。 此外,贵州塘头棕编提篮、浙江武义棕绷亦很有名。 四川新繁棕编是新都县新繁镇传统产品,有200多年历史。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新繁农妇用棕叶编制拖鞋、凉鞋,至1850年,逐步形成专门行业。 民国初年,棕编凉帽在四川流行。二十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棕编业发达昌盛。新繁棕编技法多样,有胡椒眼空花和鸦雀嘴不透空等编制法。 用其编制提兜省时省料,体轻质柔,装饰图案_灯灯花_等不透空,易编,正反面匀称,十分美观。
新繁棕编主要有鞋、帽、提包、套果盒、玩具、扇、椅七大类,几十个花色。 如拖鞋以麻绳为经,棕丝作纬,密织如绢,鞋面饰有色、鸟、花卉图案,色彩协调、美丽,底厚二至三层,坚固耐磨。 帽类多用人字编制法,使成品帽略有伸缩感;戴上松紧适度,适于多种头型。品种有凉帽、礼帽、空花帽、童帽等。 提包类多用彩色棕丝混编法,造型有方、圆、桃形、扇形、荷叶形、月牙形、多角形等,并以彩色棕丝编制的人物、风景、飞禽等图案进行装饰。 玩具类以白色或棕叶原色(绿色)棕丝为材料,以编扣、结、穿等技法编制成稚拙可爱的鱼、青狮、白象等;以彩色棕丝编制 的动物则以设色大胆,对比强烈,不俗不艳为特色。
新繁棕编用料比一般草编细密,轻便,不易受潮,此种棕丝在国 际市场上被称为"四川草",深受外商欢迎。贵州塘头棕编提篮为贵州思南县塘头镇特产,以嫩白棕叶为原料。 先将叶的硬梗削去,再剖成细丝或搓成棕丝绳编制。提篮有圆、方等造型及深底、浅底等式样,规格多样。 装饰有白棕丝与单色棕丝结合的间色编和缕空编花等多种方法。产品轻巧耐用,有弹性,沥水防潮,尤适家庭日用。
湖南棕编采用老棕叶和棕叶芯为原料,经过加工后制成儿童玩具。其方法为先将采来的棕叶按纹路折叠,扎紧后放入开水锅里煮, 煮至由青转黄成熟为止。然后日晒夜露,完全干透、变白,这样,制作后不变形,可存放十余年。 这种棕编往往采用结体穿插扎系的方法来构成形象,主要题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虾、蜈蚣、龟、蛇、金鱼、鸡、鹤、孔雀、凤等。 有“单肚皮”和"双肚皮"等编法。编好后用附加物作些小点缀,如用鸳鸯豆(红豆)做眼睛,称为"点睛"。 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壳,虾则用整个豆粒,小动物的身子和脚爪用细铁丝作骨架。
据长沙已故著名棕编艺人易正文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地区就有人用棕叶编制蜻蜓、蚱蜢等各类昆虫,在街头叫卖。此种情形,重庆、汉口、南京、上海等都市街头至今仍可遇见。 那些用棕丝串起的鸟、虫,黄中带青、清新朴实,在艺人手中微微颤动,仿佛活的一般,引来孩童和路人驻足远观。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