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湖北特产  山东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涨渡湖黄颡鱼

   日期:2020-01-15     来源:美滋滋特产网    浏览:281    评论:0    
核心提示:涨渡湖黄颡鱼涨渡湖黄颡鱼,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涨渡湖黄颡鱼,又名黄辣丁、嘎牙子、黄鳍鱼、黄刺骨
2020-1-15 9-31-09
涨渡湖黄颡鱼
涨渡湖黄颡鱼,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涨渡湖黄颡鱼,又名黄辣丁、嘎牙子、黄鳍鱼、黄刺骨等,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黄颡鱼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体长123—143毫米,杂食,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
2008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涨渡湖黄颡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生物学特征
涨渡湖黄颡鱼体形侧扁,较粗短,背部隆起,腹面平坦。口亚下位,口裂宽,呈弧形。须4对。背鳍硬刺后缘粗糙,锯齿不明显;脂鳍短小;胸鳍硬刺粗壮。前后缘均具锯齿,后缘发达,前缘细小;臀鳍条20—23;尾鳍呈深叉形,尾柄较短。全身裸露无鳞,体青黄色。
年轮特征
涨渡湖黄颡鱼的脊椎骨锥体为双凹型。透射光下,椎体中心至边缘有透明的亮带和不透明的暗带相间排列成同心圆形环带,其暗带较宽,亮带较窄。亮带与暗带之间可判断为年轮。刚形成的年轮特征为:在椎体凹面色较深暗的窄带外缘生长出白色细带,即正在形成中的宽带;在这窄带的白色带相交处就是年轮。
品质特性
黄颡鱼隶属于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除西部高原及新疆外,广布于各水系,为底层肉食性小型鱼类,多生活在江河缓流、岸边或湖泊中,因其肉质鲜美而深受人们喜爱。
历史渊源
涨渡湖黄颡鱼是武汉市新洲区传统生产的小型独特鱼类。
2000年,涨渡湖黄颡鱼良种场在中国率先人工孵化种苗200万尾,2006年增加到1.5亿尾。随着这一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新洲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黄颡鱼楚天第一区”的想法。
结合涨渡湖黄颡鱼养殖产业化的趋势,武汉市新洲区成立了黄颡鱼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把黄颡鱼“一条鱼”工作纳入“十五”发展规划。区质监分局将其列入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申报项目,制订黄颡鱼养殖地方标准。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武汉水生所、长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对种质资源、环境资源和品种提纯等方面展开科技攻关,为稳定良种和科学养殖提供了技术保障。标准化养殖则在亲本选育、人工孵化、种苗培育、成鱼生产和收购销售等环节,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确保黄颡鱼的优良品质。
2006年,武汉市新洲区质监分局和新洲区水产局曾联合开展无公害黄颡鱼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农业标准化的引导,将黄颡鱼纳入名优品牌的培育。此间,他们从品种繁育、无害养殖、绿色饲料、科学管理等方面,建立标准化体系,指导农民网箱养殖,在2007年制定通过了《涨渡湖黄颡鱼》湖北省地方标准。
2008年底,涨渡湖黄颡鱼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业绩,成为武汉市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工程,并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涨渡湖黄颡鱼全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逐步扩建600公顷标准化专养示范区,以此带动3000多公顷的养殖面积。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