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湖北特产  山东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葫芦岛螃蟹

   日期:2022-01-04     来源:美滋滋特产网    浏览:168    评论:0    
核心提示:葫芦岛螃蟹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葫芦岛螃蟹,素以蟹肉洁白,肉质细嫩,脂膏肥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著称。作为渤海特产,
截图09
葫芦岛螃蟹
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葫芦岛螃蟹”,素以蟹肉洁白,肉质细嫩,脂膏肥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著称。作为渤海特产,“葫芦岛螃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几乎是每个来葫芦岛市的外地游客不“尝”不快的海产品。
螃蟹(páng xiè)属软甲纲,十足目,是甲壳类动物,身体被硬壳保护着,靠鳃呼吸。在生物分类学上,它与虾、龙虾、寄居蟹是同类动物。
绝大多数种类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近海区,也有一些栖于淡水或陆地。常见的螃蟹有梭子蟹、远海梭子蟹、青蟹和中华绒螯蟹(河蟹、毛蟹、清水蟹)等。
蟹的身体分为头胸部与腹部。头胸部的背面覆以头胸甲,形状因种而异。额部中央具第1、2对触角,外侧是有柄的复眼。口器包括1对大颚,2对小颚和3对颚足。头胸甲两侧有5对胸足。腹部退化,扁平,曲折在头胸部的腹面。雄性腹部窄长,多呈三角形,只有前两对附肢变形为交接器;雌性腹部宽阔,第2~5节各具1对双枝型附肢,密布刚毛,用以抱卵。多数蟹为海生,以热带浅海种类最多。
蟹壳可用以提炼工业原料甲壳素,也可提制葡糖胶。有些蟹类可作中药用。蟹幼体或成体均可作饵料及饲料。此外,一些蟹类能损害农田水利或为人体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注意事项
1.可能导致腹泻。中医认为,螃蟹性寒凉、味咸,脾胃虚寒者吃后会容易引起腹痛、腹泻或消化不良等症。现代医学认为,螃蟹的蛋白质含量高不易消化。解决办法:每次吃一只,并佐以性温的老醋、姜末、紫苏同食;胃肠道疾病者不建议食用,吃了可能加重病情。
2.可能导致痛风。螃蟹中含有嘌呤和甘酸两种成分,会在血液中产生过多的尿酸。尿酸偏高的人群,可能会诱发痛风。
3.吃螃蟹时不应同时饮茶。茶水会冲淡胃液,而胃液有杀菌作用,能杀死螃蟹携带的细菌。茶水中鞣酸含量较高,鞣酸和蟹肉里的蛋白质会产生鞣酸蛋白,更难消化,可能导致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4.螃蟹和柿子相克。由于螃蟹和柿子同属于一个季节的产物,故同时吃的概率比较高。柿子中含有的鞣酸与茶水中的鞣酸相同,吃过后的症状也同茶水。两者同吃仅为消化不良,并不会中毒。
5.可能导致全身瘙痒。蟹肉通过肠壁进入人体循环,蛋白质等不易分解的大分子会诱发人体的过敏反应,表现为胃肠平滑肌痉挛和皮肤瘙痒起包甚至水肿。
6.有引发中风风险。螃蟹属于高胆固醇食物,蟹黄中含量最高,每100g含470mg的胆固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胆固醇摄入量应控制在300mg/天以内。建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吃螃蟹时不吃或少吃蟹黄,并且佐餐搭配要荤少素多、清淡为宜。
7.死蟹、隔夜蟹应丢弃。螃蟹有高含量的蛋白质,死蟹及隔夜蟹中的蛋白质会分解成组胺而导致过敏反应,即上吐下泻或起包瘙痒甚至水肿。
8.不吃四“部件”。螃蟹的体表、腮部和胃肠道占满了细菌、病毒甚至寄生虫等致病物。因此吃蟹时必须除尽蟹腮、蟹肠、蟹心(俗称六角板)和蟹胃(即三角形的骨质小包,内有泥沙)。尤其是醉蟹,这些致病物还是活的,更不能吃。
9.食蟹宜搭配酒类。
白葡萄酒、干白有杀菌作用,口味清爽,白葡萄酒的酸味可以唤醒味蕾,让人产生愉悦清爽的口感。
红葡萄酒:红酒的单宁与蟹肉产生的化学反应,容易去除蟹肉的腥味。
白酒:脾胃虚寒人群吃螃蟹易腹痛腹泻,配上活血驱寒的白酒可以减轻或消除这些不适的感觉。
黄酒:有提味的作用,其中酒精能除腥,甜味可以增鲜。
健康流言 播报
孕妇不能吃螃蟹,这个说法不一定对!
大家口中的“寒凉”,并不是孕妇不能吃螃蟹的理由。对于在怀孕之前吃过螃蟹,并且没有任何问题(不存在过敏、不会造成腹泻等症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吃,当然这也是在健康食用的前提下。但是,如果孕妇在怀孕之前就对螃蟹过敏或者食用螃蟹后出现不良反应。那就不可以吃啦!
螃蟹加维生素C等于吃砒霜,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今年央视的“3.15”晚会上就辟过谣,虽然螃蟹中含有砷,但其中90%~99%都是无毒的有机砷,而且100~200毫克的维生素C不会通过还原作用产生大量有毒的三价砷。
吃螃蟹不能喝啤酒,而适合配黄酒或白酒,这个说法并不全对!
对于痛风患者,酒和螃蟹都在严格控制的食物之列。如果有痛风或者高尿酸血症,无论是什么酒都应当避免,再加上螃蟹,那诱发痛风的效果确实是很强的。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少量螃蟹少量喝酒是可以的。
螃蟹是发物,肿瘤会复发不能吃,错!
所谓“发物”,通常是指能使疾病加重或诱发疾病发作的食物,但这些疾病大多是指一些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等。实际上,肿瘤是否复发和扩散与肿瘤细胞的内在基因调控有关,而不是因为吃了所谓的“发物”引起的。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